
落地港澳建筑企业跨境执业新政、
携手澳门共建“人才特区”、
创新实施“一网通办、掌上易办、
智能服务”政务服务模式、
退役军人服务管理保障
“五大工程”改革创新经验全国推广、
医保改革实现多项全国首创……
一项项改革创新成果加速落地,
一幕幕“将改革进行到底”的
生动图景在珠海不断展开......
珠海传媒集团 吴长赋/摄
去年以来,我市以“1+1+10”方面46项重点改革为抓手,打出一系列改革“组合拳”,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为推进珠海经济特区“二次创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实现了“十三五”改革圆满收官,为“十四五”改革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谋定而后动
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开路先锋”
南海之滨,处处激荡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作为全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珠海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先行探路的历史使命。2020年是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如何重燃改革激情、勇当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开路先锋”的问题重新摆在了珠海人面前。
谋定而后动,蹄疾而步稳。全面深化改革,谋划部署到位,组织实施才有目标方向。2020年,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准确把握珠海的新地位、新方位、新定位,抓好战略性战役性改革和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制定《珠海市全面深化改革2020年工作要点》,以新担当新作为把珠海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作为全年改革的“任务书”和“作战图”,《珠海市全面深化改革2020年工作要点》着力推进“1+1+10”方面46项改革举措。第一个“1”,是以珠澳深度合作开发横琴为总牵引、主平台,全力以赴,精准发力,攻坚克难,谱写新篇;第二个“1”,则是深化重大突发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改革和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10”则包括10项体制机制改革,涵盖行政体制、营商环境、科技创新、国资国企、事业单位、民生领域、社会治理体制、农村、立法创新、大湾区互动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十大方面的深化改革工作。
这种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的思路,正是珠海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特色。去年以来,市委改革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工作部署,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改革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堵点、痒点问题,大胆解放思想,挥重锤敲响鼓,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截至2020年12月,46项重点改革、206项分解任务整体推进顺利,198项已完成,年完成率超96%。
珠海传媒集团 李建束/摄
破局再突围
战略性战役性改革行稳致远
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破,才能让改革航船行稳致远。聚焦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目标和时代使命,我市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精准发力、破局突围,推动战略性战役性改革行稳致远,以重大改革破解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难题。
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珠澳合作、横琴开发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一国两制”新实践,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正加快推进。珠海以横琴为主平台,充分发挥与港澳规则联通贯通融通的优势,加强国际经贸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开放合作,推动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实现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开放和安全相得益彰。加强与澳门多层次沟通互动,拓展澳门产业发展空间,开辟产业协同发展新路径。澳资企业已成为我市新增外资企业主体力量。截至2020年12月,横琴新区累计注册澳资企业达3575家。其中,2020年新增1395家,同比2019年增长67.47%,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打破跨境人才流动的壁垒,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去年以来,我市深入推进珠澳人才协同发展,共建“人才特区”。出台进一步支持澳门青年在横琴创新创业32条措施。单向认可港澳导游在横琴执业,以立法形式明确认可横琴新区港澳建筑及相关专业人士执业资格。与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分别合作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与澳门签署珠澳人才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携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高端人才集聚区、具有“一国两制”特色的人才高效便捷流动改革试验区。
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珠海传媒集团 李建束/摄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城市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
市委改革办与暨南大学专家成立课题组,对珠海市重大突发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改革和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展开深入研究。课题组经过5个月的全面深入调研,形成了《珠海市深化重大突发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改革和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报告》课题成果,从公共安全防控原则、管理原则、开放持续原则对应急指挥体制、法律制度体系、资源保障体系、社会动员机制等方面,对我市完善六大防控体制机制与应急管理体系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市深化重大突发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改革和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做好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统。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我市通过培育壮大科技创新载体等一系列举措,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市委改革办深入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专题调研,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对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状况问诊把脉,靶向施策,形成督查调研报告,获得市领导的首肯支持。目前,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创新科技园已在高新区奠基,总投资约13亿元,将承接港澳及海内外成熟项目落地转化,助力珠海打造生物医药“千亿级产业集群”。
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去年以来,聚焦高标准打造“全市一盘棋”的整体化数字政府,我市创新实施了“一网通办、掌上易办、智能服务”政务服务模式,大力构建以大数据驱动政务创新的政府治理新模式,深入推动“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020年全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第三方评估,珠海市位居珠三角地区第一梯队,全省政务服务“好差评”综合得分连续5个月位居全省第一。
围绕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市直预算编制管理改革,从预算管理体制机制上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严控预算调整。制定出台《珠海市财政体制改革方案》,完善市区两级财政体制。
争创“国字号”
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出新出彩
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才能带动面上改革积小胜为大胜,厚积而成势。珠海经济特区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先行探路的历史使命。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我市去年以来推进一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不断擦亮经济特区金字招牌。
退役军人服务管理保障改革经验全国推广。珠海以推进“五大工程”(凝聚暖心工程、军地创业工程、先锋示范工程、拥军校园工程、国防后备工程)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和服务方式创新,推动新时代珠海退役军人事务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市退役军人服务管理保障改革创新“五大工程”建设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被重磅推广。
横琴新区基干民兵点验授旗大会现场。(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医保改革实现多项全国首创。全国首创“政银医”合作模式,创新“跨境办、线上办”合作新模式,逐步探索构建医保经办、银行与澳门社区共同参与的跨境医保经办新体系。全国首批探索开展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珠海以医保支付和医药耗材供给为核心的牵引性改革得到国家医保局的认可肯定,并在全省范围推广。
开展全国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以探索跨境协作养老新模式、打造综合性城乡社区服务平台、补齐养老服务发展短板、促进养老服务水平提档升级、保障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等五方面为抓手,着力构建湾区化、集约化、多元化、智慧化、法治化的珠海养老服务发展改革创新和高质量“五化”生态链,在国家考评中名列前茅。
在粤港澳大湾区探索农村集体土地作价流转给岭南大地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项目统一经营和开发试点,率先实行点状供地政策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增美、农业增值、农民增收,激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开展省部署的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专项改革试点,探索形成“均衡化、集团化、优质化”基础教育发展模式。其中特色“空中课堂”,仅辐射湖北地区学生就超170万人次,为战“疫”提供了有力支援。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得到中央和省改革专项督察组充分肯定。
创建“双调控两单列一自主”的公立医院薪酬分配制度。开展省部署的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专项改革试点,科学调控公立医院薪酬总体水平和绩效工资总量,施行高层次人才和院长绩效单列机制,落实公立医院内部分配自主权。
旧时光波澜壮阔,新征程催人奋进!
启程“十四五”,进入转型发展窗口期、跨越发展关键期、破局突围攻坚期的珠海,正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勇当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开路先锋”,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